close

關於我下文提到的知識邊界,請參考第一篇:

【育兒相關】女學生跳樓及北車五歲女孩事件之我見 (1) - 教養的知識邊界是甚麼?


就從北一女事件開始吧!

從現在收集到的資訊:

女學生從小成績不錯,在苗栗長大後到台北來念書,她的父母過去分別就讀建中及北一女,後來也都通過醫學大學的訓練成為醫師;父母從小就對成績比較要求,女學生也確實表現不錯,但她原本希望可以就讀師大附中,但後來在父母的希望下還是進入了北一女就讀。然後上了幾天課之後,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ocal/20170906/1197988/

我相信她是聰明的,如果不是現在的她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肯定不會做這樣的選擇;我相信她的父母也是聰明的,他們明確的指出一條自己認為的成功捷徑,唯一沒想通的,可能是為何孩子不願意走這條明顯的捷徑而要繞遠路去追尋那些不確定。

這狀況在台灣的成長過程中隨處可見,只要長者們覺得自己的知識邊界足夠大,大到足夠讓自己驕傲時,他們會希望孩子直接繼承這座城池,並以這座城池為基礎繼續向外擴張;往往不是鼓勵另起爐灶、從頭開始,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很不「穩定」,這是他們的溫柔,同時也是生物的一種本能。

但孩子天生不是這樣想的,好奇心才是他們驅動前進的油料,一個失去好奇心的孩子他可能會在某個向度表現得特別優秀,例如學業,但他將永遠失去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因為他太早把自己推類為世界的某一部份,而非另外創造一種新的部分。這樣的扼殺,其實蠻讓人感覺悲傷的,世界還在繼續變成我們都不瞭解的樣子呢!

未知.jpg


接著談談北車的五歲女孩!

現在看到的多方資訊呈現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對母女從新竹玩樂後回到台北車站,在等爸爸開車來接送時,小孩因為覺得熱所以決定要把衣服脫掉,這個媽媽是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成員,基於尊重孩子身體自主權的理念沒有直接制止,然後緊接著就是路人一一介入指導,譴責媽媽怎麼可以讓孩子在公眾場合裸身,甚至在一些爆料社團裡還有人從旁錄影然後放到網路上。很快地,新聞媒體陸續跟上,然後網路上開始混戰。

關於這事,媽媽這樣說:http://parentparticipatingeducation.blogspot.tw/2017/09/blog-post_5.html?spref=fb

首先,我想對父母表示尊敬,不管我覺得這樣處理有沒有瑕疵,這樣能在眾人的壓迫下堅持理念的爸媽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從他們的角度試想,我相信他們的出發點也是保護孩子。只是大部分人覺得妨礙社會善良風俗比較重要,而他們覺得讓孩子保有自主性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無論如何,他們都扛住了外部的壓力,用自己的邊界全力保護自己孩子,這是父母責任與天性,每個父母都差不多,所謂失職又該從何說起呢?

雖然這個孩子現在這樣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北車這個孩子他一定會學會穿上衣服,因為他能在父母的邊界保護下慢慢地孕育出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並且了解融入社會(或是說融入人群)必須有一些限制,很快地她會自己決定把衣服穿上穿好,自己決定穿上穿好。

除了父母以外的大人,我們現在該做的不是強迫孩子跟我們用一樣的視角看事情(因為通常都過時了...),而是應該靜靜的看著他們,讓他們慢慢學會並逐漸開始帶領我們走向繼續不斷向前演化的世界。

如果你實在忍不住想發言,或者說是想要幫助他們「回歸正軌」,那在行動之前,我建議你先想想自己人生有多久沒敢做這麼有勇氣的事了,簡單說,就是:「你敢跟孩子們一樣去做大部分人都沒勇氣作的事嗎?」,如果你有這種勇氣與經歷,歡迎你上去與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別人怎麼說、大家怎麼看的那些通論;用面對一個成年人的眼光用道理說服孩子,讓她們有機會在你身上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這樣才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希望.jpg


這次去中國出差,我除了分享內部控制的知識給同仁外,也借用內控概念來分享了一些自己教養的想法,還記得自己準備了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當你的孩子在公眾場合耍潑(賴)時,制止他的原因是先考慮自己的面子(或時間)還是孩子?」

在場的所有同仁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很快無一例外的坦白,坦白自己其實都是先想到自己而非孩子。

從這種頻率不算低的事件來看,就算我們有自己是父母的認知,也很難脫離萬事都先考慮自己的習慣,所以承認吧!別說是自主性了,很多時候我們連把孩子話聽完的耐心都沒有。因為我們內心常隱隱覺得:「他只是個孩子,他懂甚麼?」。這種明顯的輕視很容易在短期內發展為控制,而控制雖然能在短期看到效果並且極大程度增加效率,卻常常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並且消磨掉孩子最珍貴的探索慾望,也就是好奇心。

彙整兩個事件來說我們可以發現,控制最多只能增加對於可見事物的效率及效果,卻同時擁有不可預知的副作用;但父母撐起邊界後的鼓勵與支持,卻可能為孩子創造更多不可預知的可能性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在此同時,往往還能有更好的家庭氣氛,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在女學生給父母的遺書上據報導寫了這樣的一句話:

「不用找了,就是我。」這女孩是怎麼了?是有多絕望才能這麼年輕就學會這種決絕?

「不用找了,就是我!」這是我希望孩子站上自己選擇的跑道起跑前轉頭回答我的一句話。

同一句話、不同語氣,背後卻代表著父母不同的選擇,你會怎麼選擇呢?


最後想要分享一個影片,想直接聽演出的可以拉到03:05秒左右,鋼琴這個樂器是大家一致認為非常難學的樂器,影片中的孩子才五歲、才彈了一年半的琴,技巧我不懂,但我還是可以看出來她很有天分。但更讓我有感的是她的笑容,從笑容我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快樂,而沒有被別人要求才去作的那種壓抑,一點都沒有。

關於我文中提到的知識邊界,請參考第一篇:【育兒相關】女學生跳樓及北車五歲女孩事件之我見 (1) - 教養的知識邊界是甚麼?


瑪克思認真聊FB:https://www.facebook.com/Max.Yuo1238/

Max QRCode.png

arrow
arrow

    MaxYuo1238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