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開了眼界。

陪同公司高管參與基金會的見面會,我們是資助方,而學校的社團是資助的接受者,在基金會的媒合下,有了這樣子的機會。與我們相同情狀,與我們一起參加的,還有捐助同校不同社團另外一位資助者,他也是本文的主角,後面稱他為熊爸好了。

WVaeK9C.jpg

Source: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382855

一開始抵達學校,校長遠遠的迎到了門口,我們跟熊爸一起被帶上校長室,等了不久,基金會的人也到了,大家在會議桌圍成一圈坐下。才剛坐下沒多久,熊爸突然對我們發問:

(其實雙方並不認識,頂多是點頭之交)


「你們選擇捐助這個社團的理由是甚麼?」

「我們信任基金會的媒合規劃,所以主要是接受基金會的安排。」主管回答。

「我知道,我是說你們為什麼要資助這個社團?理由是甚麼?目標是甚麼?」熊爸氣勢驚人。

「我們就是想說支持在地的學校...」主管已經發現了這不是問句而是鋪陳,所以也就泛泛的答著。

「這學校有很多社團啊,怎麼不選其他的?所以資助後希望有甚麼成果?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他理所當然接了下去。


接下來是第一段的談話,他說了很多,記憶最深刻的是以下幾句:

(他資助的社團是一個傳承原住民文化的社團)


  • 「教育(升學)是弱勢者唯一翻身的機會,所以重點要放在讓成績變好,而不是社團活動本身,手段不要變成目的。」
  • 「傳承原住民文化到底對弱勢者有甚麼用?無助於翻身,而且那就等同於擁抱落後(文化)。」
  • 「培養社團向心力很好,但是要讓他們一起去好好讀書,不然以後只能約約一起去表演對他的人生有甚麼幫助?」
  • 「教育的初衷就是升學,沒有其他的,幫助弱勢的人就是要讓他們可以考上好學校,這是唯一目的。」
  • 「追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向前看才有未來。」
  • 「課後輔導要多少錢我來出,但請老師校長一定要給我承諾,我要看到成績、升學狀況必須變好!」
  • 「我這個人是比較叛逆,隨便說說隨便說說!」(熊爸燦笑)

等學校準備好,我們先去看了表演,然後又回到會議室跟社團學生一起進行資助儀式,其實就是常見的長官致詞、來賓致詞、獻獎及致贈感謝狀那一套。

IMG_20170629_140912.jpg

在學生面前致詞是第二段的談話,讓人特別驚訝的就是那種父天下全是為你好的用語,更甚者,還有字裡行間毫不掩飾的歧視。

熊爸先徵詢了一下校長:「我可以跟學生們說幾句嗎?」,然後就開始向孩子們傳授「熊爸成功學」,開場白是:「這些東西你們在外面一定聽不到...」

(第一步是先在黑板以想不想及應該不應該構成一個矩陣,把各種事情分為四類。)


  • 想而且又應該的事你們一定第一個做,那下一個順位會是甚麼?」有孩子回答是不想但應該,有孩子回答想但不應該,聽到不想但應該的答案後,他把場子迅速接回來並且直接公開對回答不想但應該的孩子說:(明顯他心中答案是想但不應該)你沒有對你自己誠實!」,然後接著完全忽略那個受騙孩子的無辜神情繼續表示唯一應該作的事情就是念書並且考上好學校。
  • 「傳承文化是重要,但升學遠比傳承文化更重要。」
  • 「我從小就跟你們一樣"弱勢",你們不好好念書是不可能成功的。」
  • 「我這個人是比較叛逆,隨便說說隨便說說!」(熊爸燦笑)

在他致詞的過程中,我查了一下這個資助人的背景,Google上他最近一次在公眾媒體出現是2005年左右,那時頭銜是科技業外商的台灣區總經理,從傳統意義上看,可以說是成功人士的一種典範,這個頭銜也讓他前面講求績效的言語變得比較自然而然。但儘管如此,我認為他說的話有許多有待商榷的地方,最重要的一點,他認真以為自己的成功套路可以在不同時代還有不同人身上完美重現。

教育我不懂,但如果從孩子教養的角度出發,資源投注後就要求目標單一的成果(成績),這真對孩子有幫助嗎?就台灣的考試方法,我知道只要被壓迫著參與這些額外的補習計畫,課業成績肯定會有所好轉,但「學生們有沒有可能因為這樣失去了甚麼?」,這是第一個問題。另外,「能好到足夠跟有唸書天份的人競爭嗎?」,這是第二個問題。

就個人的成長經驗,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最容易失去的東西就是自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很明朗,無法(不可能),或許試卷分數能接近,但有些差距是沒辦法在短期內被彌補的,一點機會都沒有,有些人你就是怎麼努力都跟不上的,那是天賦的差異,真見過各種奇人的人肯定能懂。

應該是奇人軼事吧.png

這個案例讓我想起之前看過一個談捐助非洲反而造成戰爭的說法,捐助資源看似出自善意,但卻不但沒有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反而造成了資源爭奪的戰亂以及資源分配的腐敗。換到學校這邊,就是有沒有可能這樣的專案,反而把孩子推向更不可逆轉的弱勢情境?例如把一個必須付出150%努力才能拿到80%分數的學生推向升學競爭。

內容大概是這一篇文章所傳達的這些:曹長青:國際援助「害」了非洲 

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因材施教會是比較經濟的做法,

讓魚去爬樹、讓鳥去游泳,牠一輩子都會覺得自己是個白癡。


沒錯,他很大方,也很急切的想要幫助他們並且進而改變他們的命運,是個急功好義的人,但這位長輩可能忘記的是:時代不同,作法也要不一樣,您跟台下的學生相比至少大了40歲,這段時間,公司可能被收購、市場可能有巨幅變化、產業鏈甚至可能完全消失,您的成功經驗哪有這麼容易就可以複製。

如果是我擁有資源可以來幫助社會,各種不懂的領域我都會選擇交給專業的人處理;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可以信任的專業人士並且交付資源,而接下來,就是換他們發揮的時候了。


瑪克思認真聊FB聊天區:https://www.facebook.com/Max.Yuo1238/

Max QRCode.png


 

arrow
arrow

    MaxYuo1238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